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喉侧羽不变为须状;胸部灰色,不具宽阔的黑色横斑,亦无棕褐色;雄者下胸具栗褐色蹄形斑。
形态 (根据北疆亚种的标本)
雌性成鸟:头顶及枕褐而缀黑,多数羽毛具棕黄色羽干纹,末端略形扩大;额棕:眼先、眼上纹及颊等近白;耳羽深褐。自后颈以至尾上覆羽灰褐,密杂以黑褐色波状纹;背羽多具较宽的淡栗色横斑。肩及翅上内侧覆羽及三级飞羽淡棕褐色,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纹及栗色块斑,并具明显的白色羽干纹;初级飞羽及外侧覆羽暗褐,而具相距较远的棕白色横斑;次级飞羽亦然,但暗褐部分密杂以棕黄色虫蠹状纹,横斑亦棕黄并相距更疏,羽端并杂棕白。中央二对尾羽棕黄而具黑褐色横斑和波状细斑;第三对尾羽端部亦然;其余尾羽栗而端棕白。颏与喉污棕,围以棕白色狭圈;胸灰白,无栗斑;而胁黄棕,亦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纹,并具栗色粗形横斑;尾下覆羽棕而具黑褐色虫蠹纹。
虹膜暗褐;嘴黑褐;跗蹠及趾蓝灰。
雄鸟与雌鸟相似,但下胸具有蹄形栗色块斑。
量度:
嘴峰 翅 跗蹠 中指带爪
21—22 158—160 39—41 40—45
形态 (根据北疆亚种的标本)
雌性成鸟:头顶及枕褐而缀黑,多数羽毛具棕黄色羽干纹,末端略形扩大;额棕:眼先、眼上纹及颊等近白;耳羽深褐。自后颈以至尾上覆羽灰褐,密杂以黑褐色波状纹;背羽多具较宽的淡栗色横斑。肩及翅上内侧覆羽及三级飞羽淡棕褐色,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纹及栗色块斑,并具明显的白色羽干纹;初级飞羽及外侧覆羽暗褐,而具相距较远的棕白色横斑;次级飞羽亦然,但暗褐部分密杂以棕黄色虫蠹状纹,横斑亦棕黄并相距更疏,羽端并杂棕白。中央二对尾羽棕黄而具黑褐色横斑和波状细斑;第三对尾羽端部亦然;其余尾羽栗而端棕白。颏与喉污棕,围以棕白色狭圈;胸灰白,无栗斑;而胁黄棕,亦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纹,并具栗色粗形横斑;尾下覆羽棕而具黑褐色虫蠹纹。
虹膜暗褐;嘴黑褐;跗蹠及趾蓝灰。
雄鸟与雌鸟相似,但下胸具有蹄形栗色块斑。
量度:
嘴峰 翅 跗蹠 中指带爪
21—22 158—160 39—41 40—45
生物学
生态 生存在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域:有的在山脚干涸的峡谷内;有的在乱石散堆的高山上,或由白杨和赤杨杂树丛覆盖的高地上;有的生活在河边或湖边的矮树丛内;有的见于山地田野一带,在冬天常到农村附近,栖于打谷场或干草堆上。在秋冬,过群居生活。每群是由两个或更多的“家族”集成的,每群常由5—15个个体组成。到1、2月间繁殖开始时,鹑群就分开,雌雄各自成对地生活。它们与石鸡不同,很少鸣叫。食物大多为植物。
此鹑可供食用,但国内数量不多,产业意义不大。
此鹑可供食用,但国内数量不多,产业意义不大。
国外分布
欧洲几乎全部都有,在亚洲,西起乌拉尔山脉,东达西萨彦岭西部,北起颚毕河流域(北纬60°起),南达伊朗。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分类讨论